《人工制砂技術的應用與發展-第二章》
導讀:上一章談到干式制砂技術!本章內容是制砂機設備中的濕式制砂技術
上世紀 90 年代后,為了解決石粉含量問題,湖南江椏、廣西百色水電站砂石系統采用了干式制砂工藝,雖然石粉含量有所提高,但相關指標極不穩定,石粉含量經常超標,原 礦石中的雜質和泥土經加工進入砂中,造成石粉中小于 0. 08 mm 的粉泥無法分離,粗骨料裹粉嚴重,影響了混凝土的質量,加大了建設成本,且粉塵污染很嚴重。
1. 2 濕式制砂技術
1965—1966 年,中國水電總局組織 8 家科研單位進行了棒磨機制砂試驗,在四川映秀灣水電站投入試用; 1972 年將棒磨機正式應用于生產能力為 500 t/h 的貴州烏江渡水電站人工砂石系統,便形成了全濕式制砂技術。上世紀 80 年代,水電九局采用全濕式制砂技術在貴州東風水電站建成了 450 t/h 的人工砂石系統: 粗碎為旋回破,中碎為反擊破,制砂主要使用細圓錐加棒磨機。采用濕式制砂工藝,砂的脫水周期長,會影響成品砂的產量,需要的倉庫較大,且砂的石粉流失量大、回收難,成品砂的石粉含量低,生產廢水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較大,水處理費用高,較難實現資源循環使用; 含水率不易控制在6% 以下。
因此,1993 年在貴州南盤江天生橋二級水電站 450 t/h 白云砂石系統中,重點研究了制砂工藝的改進與創新,在國內首次引進美國 NORDBERG公司生產的旋盤破碎機作為制砂的主要設備,棒磨機作為輔助制砂設備,形成濕式棒磨機與干式旋盤破碎機聯合制砂,這是制砂的一種新嘗試,無論是工藝技術還是設備配套都有了長足進步。對 2 種制砂設備進行了 3 個月的對比試驗,因棒磨機產量低、鋼棒消耗大、污染嚴重而沒有再使用,只使用旋盤破碎機制砂。2 種制砂設備比較見表 1。
表 1 棒磨機與旋盤破碎機 2 種制砂設備消耗比較 | |||||||
設備名稱 | 鋼棒消耗/ kg·m- 3) | 襯板消耗/( kg·m- 3) | 消耗水量/( t·m- 3) | 消耗電量/ kW·h·m- 3) |
石粉 含量/% |
粉沙 流失量/% |
進料 粒徑/mm |
棒磨機 | 0. 21 | 0. 021 | 3. 5 | 12. 5 ~17. 1 | 23. 6 | 19 | 5 ~15 |
旋盤破碎機 | — | <0. 02 | <0. 03 | 4. 2 ~4. 8 | <15 | — | 5 ~40 |
旋盤破碎機進料為 20 ~ 40 mm 時,石灰巖產砂率為 70%,花崗巖為 60%。1996 年四川二灘水電站砂石系統被公認為當時最先進的工藝,巖石由 70% 的正長巖和 30% 的玄武巖組成,整個系統全部采用進口設備,分 4 段破碎、開路生產。該系統制砂采用了 4 臺英國NORDBERG 公司生產的 CYRADLSC46 型的旋回式細碎機,篩分后經水洗的砂和棒磨機生產的砂分為0 ~ 1. 2 mm 的細砂和 1. 2 ~ 4. 8 mm 的粗砂,粗砂經脫水后進入粗砂倉,細砂經 LAMEX 的真空脫水后進入細砂倉,2 種砂混合后形成合格的人工砂。歷時 3 年多共 588 組的質量檢測,其細度模數 FM =2. 58 ~ 3. 19,平均為 2. 86,負誤差為 0. 28,正誤差為 0. 33; 其含水率細砂為 8. 3% ~17%,平均為10% ,粗砂為 4% ~ 6% ,平均為 5. 4% ,粗、細砂綜合后平均含水率為 8%。
下一章內容將繼續談到制砂機中的半干式制砂技術 >《人工制砂技術的應用與發展-第三章》